節拍器是一種能在各種速度中發出一種穩定的節拍的機械、電動或電子裝置,1696年巴黎人E.盧列創制1架節拍器后,這種裝置的種類很多,普遍使用的是1816年由奧地利人梅爾策爾發明的節拍器。梅爾策爾的節拍器外形呈金字塔形,內部為時鐘結構,有齒輪及發條,帶動一擺桿,擺桿每次擺動結束時發出尖銳的“滴噠”聲,這些滴噠聲的速度可根據刻在擺桿上的游尺刻度上下移動擺錘,進行調整,其速度每分鐘40~210拍。
節拍器可以培養速度概念
節拍器基本的功用恐怕就是確定速度。練琴的時候,用它確定所演奏樂曲的標準速度,從而逐漸建立敏銳的速度感,這對一個優佳的演奏者來說,是十分必要的。人們習慣上更看重一個人的音準感、節奏感,而忽視速度感。但是速度對音樂來說是何等重要。速度要是把握得貼切,就能夠自然而然地、直覺地抓住音樂情感,激起正確的體驗;沒有不錯的速度感,不能正確理解樂譜上的速度提示,便違背了作曲家的意圖,不可避免地扼殺了體驗、扼殺了情感。
使演奏更完整平穩,節奏更均勻
鋼琴演奏與單音樂器演奏相比較,由于其和聲性、復調性等諸多因素,更顯繁難,需要照顧的頭緒更多,對于一些學生來說,節奏速度就退而居其次了?!半y的速度慢,易的段落快”的現象普遍存在。即使曲子練熟了,也常產生“隨手溜”的現象,愈彈愈快,愈彈愈亂,不得已就隨處停和斷。這時候,如能使用節拍器做耐心地慢速練習,一段時間后,循序漸進地調整游碼,在不知不覺中,曲子的速度上去了,并且彈奏的速度和節奏是平穩而均勻的。筆者曾經參與石家莊市中小學生器樂大賽的評委工作,其間,觀察到這樣一個特別的現象:在鍵盤樂比賽中,演奏鋼琴、手風琴的很多學生比演奏電子琴的學生表現樂曲的完整性要差。我們不可能說電子琴曲目就比鋼琴、手風琴曲目簡易,也不能說彈電子琴的學生就比彈鋼琴、手風琴的學生聰明。瞑思良久,我認為是電子琴內置節拍器發生了作用,練琴時,“鼓點兒”始終伴隨著練習者,幫助他們樹立了標準的節奏速度概念,并使樂曲表現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