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絲,又稱“葫蘆簫”,是云南少數民族樂器。葫蘆絲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時期。 葫蘆絲發源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臨滄地區,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常用于吹奏山歌、農曲等民間曲調。
葫蘆絲可分為高、中、低音三種類型。其音色獨特淳樸,外觀樸實、精致,簡單易學,受到許多好者的喜愛。
葫蘆絲形狀和構造別具一格,它由一個完整的葫蘆、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屬簧片做成。整個葫蘆做氣室,葫蘆底部插進三根粗細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蘆中的竹管部分,鑲有一枚銅質或銀質簧片,中間的竹管粗,上面開著幾個音孔,稱為主管,兩旁是附管,上面只設簧片,不開音孔(指傳統葫蘆絲),只能發出與主管的共鳴的和音。通常左面附管發“3”音,右邊附管不發音(或發低音“6”音)。
這種樂器以葫蘆做為氣室,葫蘆口做為吹口,通體長約30厘米。常見三管,亦有單管,雙管或四管的葫蘆絲。無論竹管多少,多以中間的竹管為主管,其余為副管。主管上開幾個音孔,一般前六后一,傳統的葫蘆絲副管上方不開孔,只在管身底部打一個洞,用塞子堵住,塞子與管身之間有線連接,需要時則用小指將其打開。改良的葫蘆絲則沒有使用傳統的塞子,而是跟主管一樣在管身上方開一音孔。這樣更方便于在演奏時對副管音的反復使用,而且控制自如,更加靈活。吹奏時手指控制主管的音孔以奏出不同的音,若主副管同時開啟,吹奏時數管齊鳴,旋律只出自主管,副管僅以和諧持續的單音相襯托,通常是一管發a音,一管發e音,產生和聲成效。
阿昌族的葫蘆絲和傣族的相似,用葫蘆和金竹管制成。吹管長6厘米,主管長50厘米 ,副管分別長33和17厘米 ,在兩支副管緊貼主管的一側,分別留有一條竹片,用線與主管捆扎在一起。
一、強大的直營店實習平臺
總部各直營店一年365天為各合作店實時提供實習的機會,特別是開業前由總部實習師帶領進行強制性的1對1實習機制。包括一年365天各種節日的促銷、吊旗懸掛等多方面打包解決方案。
二、上門現場協助開業
幫助制定開店籌備工作進度,協助規劃開業廣宣及促銷活動。上門協助開業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直至正式開業。從正式簽訂合約開始到正式開業,一般只需十天左右。
三、持續不斷的經營輔導
合作店開業后,公司督導將對該合作店在價格、產品品質、服務水平、環境衛生等方面進行不定期評估,持續不斷的經營輔導,協助改善店面管理,提升業績。讓各合作店有真正的歸屬感。
四、先進的管理會計系統
總部給予合作商會計人員專業訓練,導入先進的傻瓜式店面管理會計系統,合作商可即時了解收銀動態及原物料的庫存狀況,及時掌握店面的經營管理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