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琴,是一種小型吹奏樂器(英文Harmonica),用嘴吹或吸氣,使金屬簧片振動發聲的多簧片樂器;在樂器分類上屬于自由簧的吹奏樂器。其發聲源是長度介于1.5~3.5cm的簧片而非空氣柱。
口琴主要分為獨奏口琴和合奏口琴,各自又有不同種類。其音域依種類、調性不同而略有差異。作為旋律性樂器,口琴可以吹奏至少兩種和弦,高水平的樂手可以在口琴在遵循口琴結構的前提下同時吹出兩個相對獨立的聲部。因其小巧的體積被稱為“口袋里的鋼琴”。
口琴的由來有一段饒有興味的逸聞。1821年的一日,德國有個名叫布希曼的音樂家,在托斯恩小城散步,偶然發現一個農家女孩坐在門口玩耍,一雙胖乎乎的小手拿著一把貼著一張硬紙的木梳放在嘴邊吹著。布希曼心里一亮,回去后,根據古代笙和羅馬笛的發音和吹奏原理,用刻成“藥丸筒”似的口琴,這就是世界上早的口琴。1857年,布希曼和托斯恩創立專制口琴的公司,制造出1批口琴,并很快銷售到歐美各地。到了1885年經過不斷的改進,口琴才具備了現代的特點??谇僮匪萜涓雌鋵嵤钦{律用的工具。自由簧氣鳴樂器。為小型的吹奏樂器。琴身呈長方形,其大小、長短各不相同,形制甚多。常見的為十孔口琴。此外還有半音階口琴、復音口琴、貝斯口琴、和弦口琴等。 口琴源于,早期稱為笙,由竹片發聲的樂器,當時風靡亞洲;十八世紀后期,笙傳入歐洲,流行于整個音樂界,并形成了當代口琴的構架。 [1]
比起正統樂器而言,口琴的沿革其實相當的短淺,而且世界各地的版本不一,這也是個人為何在此僅能淺論而難能深究的主要原因。在參考過許多版本后,有些記載看法倒是放諸四海皆一致:「笙」為我國古樂器八音之一,是一種具有自由律動的簧樂器,也為早的一種具有和聲的樂器,所以它被認為是近代口琴的先驅。笙在十八世紀時,流傳到歐洲,經過一段不算短的時期漸漸地人們從它的結構而研究發明了口琴,簧風琴(Reed Organ)和薩克斯風 (Saxophone),因而笙也被公認是它們的鼻祖。